第四届上海音乐学院国际音乐剧节正在沪举行,国内外音乐剧同行和爱好者齐聚申城,就音乐剧的未来发展交流和探讨。前、昨两天,《长安十二时辰》与《锦衣卫之刀与花》两部国风音乐剧的分享引发关注,主创以各自鲜明的创作实践,共同勾勒出“新国风音乐剧”的核心特质——在传统文化根脉中注入当代理念,在本土音乐剧创作的多元融合中构建独特的东方审美。诚如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系主任安栋所说:“中国音乐剧正以自己独有的语言讲述东方的故事,也在与世界对话的过程中,不断拓展艺术的边界。这条路,漫长却充满光亮。”
从元素拼贴到挖掘内核
如今的新国风音乐剧,已超越简单的传统符号堆砌,而转向对文化精神与审美逻辑的精准传递。《长安十二时辰》的作曲安栋将自身对盛唐文化的理解融入音乐肌理。他以琵琶、笛箫埙、中国鼓构建东方音色基底,通过《凤凰台》“口口相授”的秦腔韵味、“说书人”的陕西方言民歌,还原唐长安“文化交汇中心”的气质;更在《牧护歌》中融入爱尔兰、凯尔特音乐风格,呼应盛唐开放包容的文明格局。这种融合并非偶然,而是源于他早年在陕西、陕北、内蒙古的民间采风积累,以及对《原神》《王者荣耀》等民族音乐项目的经验沉淀,最终让音乐成为跨越时空的“长安画像”。
无独有偶,《锦衣卫之刀与花》也从叙事与审美层面深化“国风”内涵。为让“国风味儿更正”,作曲张博将传统戏曲与电音、嘻哈结合,用差异化的音乐主题匹配角色特质;叙事上采用“多线叙事”逻辑,以核心事件为轴展开人物命运,打破单线英雄叙事的局限,让历史以更冷峻、更贴近中式审美“留白”的方式呈现。从题材选择到表达形式,作品始终围绕“中国人的情感与价值观”展开,如服饰设计对明代“飞鱼服”的艺术化处理,既遵循服饰章法,又兼顾舞蹈飘逸感与武打力量感,让传统符号自然服务于人物与剧情推进。
在观众需求与艺术坚守间找平衡
新国风音乐剧的可持续发展,离不开“尊重观众”与“坚守个性”的平衡。安栋认可“音乐剧要考虑观众听感”,但也强调“创作者应当有自己的坚持”——不依赖“第一灵感”,警惕潜意识中可能存在的同质化旋律,不如通过半音、转调等专业手法深化情感表达。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音乐行业的挑战,他警醒作曲家要多思考,“自己给自己加难度”,拒绝落入俗套。因而他的作品中既有《守护》这样奔放易懂、能引发共鸣的旋律,也有《悲歌难挽》这样需要深度聆听的作品,实现“审美普及”与“艺术提升”的双赢。
导演刘晓邑称,《锦衣卫之刀与花》从“题材选择”到“呈现细节”都锚定“观众共鸣”与“艺术品质”的统一。在叙事和舞台呈现上,既保留中式审美特质,又避免因传统元素过于晦涩而产生距离感,让观众能轻松理解故事的同时,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。制作人和晓维也说:“因为热爱才能保持专注并努力创作。”
探寻新国风音乐剧“破圈”路径
在安栋看来,中国新国风音乐剧要实现“破圈”甚至走向全球,当以“文化自信”为根基,以“专业精神”为支撑,以“开放包容”为羽翼。无论是《长安十二时辰》对盛唐开放文明的再现,还是《锦衣卫之刀与花》对明代历史故事的解读,都以“讲好中国故事”为核心,不刻意迎合西方视角,而是用中国审美讲中国情感、中国价值观,这是作品获得本土观众认同,进而具备国际传播潜力的前提。
对歌曲细节的反复打磨、对舞蹈语汇的推敲和预编,还有《长安十二时辰》中法国演员Laurent为角色从零学习中文与陕西方言的坚持,都证明“专业”是作品质量的保障。当《长安十二时辰》用音乐构建“跨越时空的长安”,《锦衣卫之刀与花》用叙事与舞台重塑“中国故事的审美”,新国风音乐剧的轮廓已然清晰——它不是某一种固定风格,而是以传统文化为根、以现代艺术为径、以中国故事为魂的创作方向。新国风不是封闭的“传统复刻”,而是在吸收现代文明成果、借鉴国际艺术经验中不断成长的“活态文化”。
鼎锋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